常见的误区有:
在收集资源相关信息阶段,品牌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渠道,各方身份立场和时效性的差异,反而制造出一种盲人摸象的尴尬。
无法获得资源信息全貌的前提下,最保险的做法自然是去选择那些看起来很美的头部资源。然而这些头部资源不仅看起来很美,价格可能看起来更美,还要面临被资源方恶意抬价制造的竞价风险。即使预算充足顺利拿下,是否有余地争取到更多的合作弹性也很难说。
另外,因为获得的信息片面,更是会导致专业判断上的不透明。例如,已经成功播出若干季且收视很好的节目往往因为是曝光保证而价格不菲,可是综艺节目是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的,新一季虽然依旧可以带来很好曝光,但是在社交媒体上话题性就会差很多,也就是说相对更不容易带来内容资产以及社交自来水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依然高价选择头部资源,很有可能是一个低性价比的不那么划算的选择。
现在的娱乐资源往往包含大量灵活的合作方式。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与场景社群的加持之下,可以产生巨大价值,因为娱乐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内容,而非一个简单的媒介位置,怎样让节目内容与品牌自身之间产生共鸣,调动情绪,抢夺心智,本身才是考量娱乐资源合作的关键点。
遗憾的是,大量品牌对此并不熟稔,往往还停留在,曝光数据达成KPI就OK的阶段。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有的合作金额高达7位数或者更多,如果不去深挖对品牌本身的内容资产价值,仅仅是蹭热点抱大腿一样出现一下名称,那对于品牌的营销价值真的多过直接购买TVC曝光么?
古老的时代,营销界特别流行的一个词叫“借势”,后来大家更爱用的是“赋能”,也算是主体性的提升了。品牌与娱乐节目合作,自然不是为了捧红节目,当人金主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利益更有效。
社交媒体的存在,场景社群的交流模式解构了娱乐节目固有的模式。由原来单一的制作与看的双方,依靠“聊”这个看起来比较虚的动作,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模式。品牌的参与并不止于节目本身,而价值发挥更是仰赖于更多受众或潜在受众对它的讨论与认可。巨大投入的头部资源不说,细说这几年娱乐资源,凡是黑马式爆发的节目,每一个背后都有自来水的巨大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对于受众的影响力会更加深度和持久,在节目结束之后依然有效。对于品牌来说,如果不在选择娱乐资源的阶段就带上这方面考量,就去同时构想二次传播价值,可以说是错过好几个亿了。
越来越复杂多元的受众,并不是简单人口属性标签可以描述清楚的对象;现有的用户画像的确有进步,但往往偏重对个体受众的片段观察结果,无法呈现受众之间的关系与对话,但后两者则是影响力与沟通的真实体现,人的需求是流动的,品牌大量投入于娱乐资源,最终也是想由此产生与受众的沟通及对他们的影响力,从而使得需求与传播顺利连接。
受众经过场景社群的聚合与分层,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交圈层。这些圈层跨越和连通多种平台,每天会产生无数的对话。将其中更具有普适性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创意素材,从而推动品牌内容资产的出生与二次传播,则是娱乐营销的关键。
以场景社群作为分析受众以及效益选择娱乐资源的模式,背后依然是基于数据与可量化信息的优化。品牌想要做好娱乐营销,需要更加客观有效地评估体系与专业策略,从而才能避免当前瞎挑盲选的困境。